楊潤雄稱中史課綱不納重要性較低事件 呂秉權:六四六七深刻反映「黨性」|任馬霖|852郵報
2017-10-31 19:25
教育局昨日起展開修訂初中中史課程的第二階段諮詢,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在昨日的記者會上稱課程大綱只勾勒框架,不會將「雞毛蒜皮」事件放進去。多名立法會議員在今日的教育事務委員會上追問教育局局長楊潤雄,「六四事件」與「六七暴動」是否「雞毛蒜皮」,他回應指綜觀中國五千年歷史,一些事件若從歷史或教育角度,其重要性會相對減低。有學者認為兩件事件不單能深刻地反映「黨性」,「六四事件」更是中共接近生死存亡的考驗;「六七暴動」則代表左派將文革伸延至香港。在歷史及教育上是否重要,理應由中國研究專家判斷,而非教育局官員一句了事。
有線新聞中國組前記者、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接受《852郵報》查詢時表示,「六四事件」的規模、參與人數眾多,反映出中共高層的政治鬥爭,成為中國以後許多重大事件的「分水嶺」,例如煞停中國於80年代打算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。他續指,1989年的民運令中共感受到群眾運動的威力,視為一場「亡黨亡國」的政權保衛戰,導致中國政治進一步「向左轉」,揭示保守勢力在黨爭中佔上風,中國學術界大量政治、哲學、社會科學等學科被整頓。
呂秉權指出,「六四事件」更影響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,中方為《基本法》第23條「加辣」,擴大危害國家安全的範圍。因此「六四事件」不但作為新中國首次的大規模民主抗爭,改變中國政治發展軌跡,更影響香港發展,故絕非在歷史和教育上重要性相對低的事件。
對於「六七暴動」,呂秉權認為並非純屬香港史,因為事件源於中國的文革風潮,有人試圖在香港發動流血事件,加上「六七暴動」在香港造成的震蕩更是令「左派」的真面目暴露於人前。他續指,事件反映左派在香港以武裝行動對抗港英政權,更一度試圖「奪權」,故有歷史與教育上的意義。
呂秉權強調,要揭示一個政權的真面目,並非他們在太平盛世時的表現,而是在危難關頭對人民呼聲的回應,例如「六四事件」見到中共出動坦克打壓民運;「六七暴動」反映極左人士試圖製造「流血大事件」,讓香港與內地文革連成一線。
(撰文:任馬霖)(圖片來源:蘋果日報)